“沿街賣的'粽子',包得又小又俏,有加棗的,有不加棗的,擺在盤子里齊整可愛?!?/strong>
梁實秋的《雅舍談吃》里這么寫,他竟不記得那天是幾號,問“今日何日?”孩子會說“粽子節(jié)”。在今人眼中,也許屈原這位愛國詩人引起的討論和思考,都不及我們對于粽子節(jié)的討論來得更熱烈。
粽子,古時稱為“角黍”,西晉周處的《風土記》中就有對它的描述:仲夏端午,烹鶩角黍。在春秋時期被作為祭祀品的角黍到了西晉時期已經(jīng)成為端午節(jié)的節(jié)慶食物,并一直延續(xù)至今。
但受各地的飲食習俗與風土人情的影響,不同地方包粽子的的食材與形狀也各有不同:“角棕、錐粽、菱粽、筒粽、秤粽、錘粽,又有丸子粽、四方粽、雙連粽、長腳粽等”。但目前最為流行的分法還是南北咸甜之分。
在北方,多以蘆葦類葉片包粽。餡料多為糯米、粘黃米、紅棗等,一般以甜素餡為主。并多蘸白糖食用;在南方,則以箬( [ruò]竹筍殼 )葉包粽,也有用荷葉,餡料有鮮肉、咸蛋黃、蓮蓉、花生、板栗等,甜咸葷素各種口味,但總體以咸口為主。
多種食材的不同組合,也就衍生出了多種不同口感的粽子:紅棗粽、黃米粽、嘉興粽、湖州粽、雙烹粽 ……如此之多口味的粽子,哪一種是你最愛呢?
往期精彩:
今年端午禮盒大賽,一不小心就成為別人家的公司
捆綁愛好者的節(jié)日,把你“盤”得明明白白
衛(wèi)龍出了款辣條粽子,光看包裝就比辣條夠味
賣水的不再比水質量,開始比起了包裝設計